脑卒中:是什么?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称为出血性脑卒中),或者血管阻塞导致血流中断(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引发的一种急性脑循环障碍疾病。这两种情况都会迅速切断大脑某个区域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该区域神经细胞因缺氧、缺血而受损或死亡。
脑卒中的症状警示灯
脑卒中的症状通常来得非常突然,包括但不限于:
1. 脸部下垂、嘴角歪斜
2.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无法抬起或行走
3. 突然出现言语含糊不清,甚至失语
4. 视觉模糊或丧失
5. 头痛剧烈且无明显诱因
6. 平衡失调、头晕或眩晕
脑卒中主要有两种类型:
1.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因血栓、脂肪球或其他物质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腔隙性脑梗死:较小血管阻塞引起的微小区域脑损伤。
脑栓塞:通常由心脏或其他部位形成的栓子进入脑血管引起。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脑卒中案例的约85%。它发生在血管被阻塞,通常是由于血栓或动脉硬化,导致大脑某部分的血流减少或停止。
2.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瘤破裂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空间,多由脑表面动脉瘤破裂引起。
占大约15%的脑卒中案例,发生在血管破裂,导致大脑内部或周围出血。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及时识别症状并送医救治至关重要。
发生脑卒中的原因:
1. 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造成血管壁硬化、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2. 血液成分异常: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可加速血管硬化;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紊乱(如血友病)、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出血性脑卒中。
3. 心脏源性栓塞:心房颤动时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至脑血管内堵塞,形成脑栓塞。
4. 其他因素:包括颅内外血管炎症、血管先天性缺陷(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外伤等原因都可能诱发脑卒中。
5. 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长期吸烟、饮酒过量、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肥胖、精神压力大、家族遗传史等因素也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
脑卒中的紧急处理
脑卒中是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医疗干预。记住“FAST”准则可以帮助识别脑卒中的迹象:
F(Face):观察面部是否对称,面部是否下垂?有无口角歪斜。A(Arms):让患者举起双臂,能否双臂平举?看是否有单侧无力或下垂。S(Speech):让患者说话,说话是否不清?检查是否存在语言含糊或理解困难。T(Time):若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大脑!
如何预防脑卒中?
预防脑卒中是一项综合性的健康工程,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和控制慢性疾病等多个方面着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措施:
1.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长期过量饮酒易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
规律运动:进行适量且持续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太极拳等,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改善血脂代谢,并保持适当体重。
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和精神压力过大,定期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 合理膳食:
低盐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
均衡营养: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同时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相结合,维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3. 慢性病管理:
监测并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通常为120/80 mmHg至140/90 mmHg之间)。
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按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保持血糖稳定。
血脂调节:通过饮食调整及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控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尤其是LDL胆固醇(坏胆固醇)应降至推荐目标值。
4. 定期体检与评估危险因素:
专项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专项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及时发现颈动脉狭窄、房颤等潜在风险。
血液指标监测: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液生化指标,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5. 药物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根据医生建议,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针对特定人群,如患有非瓣膜性房颤的个体,可能需要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栓塞性脑卒中。
6. 其他预防措施:
减少久坐不动时间:长时间静坐后应适时活动身体,避免血液循环减慢。
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尤其对老年人和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在气温骤变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压波动引发脑卒中。
预防脑卒中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脑卒中的治疗
治疗脑卒中,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都需要争分夺秒,因为时间对于恢复大脑功能至关重要。治疗方案通常包括紧急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几个阶段:
1. 紧急处理:
发现疑似脑卒中的症状后应立即呼叫急救服务(120),并尽快将患者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在特定的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4.5小时内,某些情况下可延长至6小时)进行溶栓治疗,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rt-PA)溶解阻塞的血栓。
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迅速稳定生命体征,特别是控制血压,并根据出血量和病情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2.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期的缺血性脑卒中,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采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而对于房颤等引起的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则可能使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进行抗凝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进行积极治疗,例如降压、降糖、调脂药物的应用。
其他辅助药物:神经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改善脑循环及代谢的药物等。
3. 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如果血肿较大或者造成颅内高压危及生命,可能需要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可在影像引导下实施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因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卒中,可能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4. 康复治疗:
急性期康复:早期开始床旁康复训练,如肢体被动活动、关节保持正常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等。
恢复期康复: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专门的康复中心,进行物理疗法、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多学科综合康复,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脑卒中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定制方案,由专业医疗团队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病因、病变部位和程度来决定最佳治疗路径。同时,二级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包括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脑卒中不分年龄和性别,了解其风险因素、警示信号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持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通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警惕,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并在必要时迅速采取行动,从而挽救生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