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这味中药,在现代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那么,三七这味中药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也像其他炙手可热的中药一般,拥有千年的药用历史吗?那么,这就需要从古代比较知名的本草典籍中去探勘,《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性论》《唐本草》《日华子本草》等中医典籍中,都未曾记载三七这味中药。在古代颇负盛名的本草典籍中,最早记载三七的是药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三七“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这也说明,三七这味中药,大概率是明代在南方开始流行的一味金疮良药。

那么,三七这味中药,真的最早是出自《本草纲目》吗?这个还需要进行文献考证。对于三七的最早记载,大多数观点都是认为出自《本草纲目》,其实,在《本草纲目》前,三七的名称已散于中医典籍中,如《跌损妙方》《明代彝医书》《医门秘旨》[1]等古典医籍中。为了探本求原,又有学者考证,三七的最早使用记载是元代杨清叟所撰、明代赵宜真所集的《仙传外科秘方集》(刊于1378 年),其“飞龙夺命丹”一方中的配伍药材就有三七[2]。但实际上,“飞龙夺命丹”一方中并没有三七,只是方歌中有一句“胆矾寒水麝香加,三七海洋研化”,而经过对原文的详细解读发现,这里所谓的“三七”指的是海羊(也就是蜗牛)的数量。所以,三七真正的最早记载应是明代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约刊于1523 年),它是现存最早的伤科少林派著作[3]。

对于三七的药用功效,最早颇为详细的记载的是明代的《医门秘旨》,其中对三七的名称来源“七叶三枝,故此为名”,三七的药性功效,“味甘气辛,温性微凉,阳中滋阴,散血凉血,治金疮刀斧伤立效。又治吐血崩漏之疾”,对于三七的用法“如有伤处,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而这个记载,与之后的《本草纲目》中对三七的记载颇为相类,《本草纲目》中对于三七的功效主要记载为“止血散血定痛”,临床应用为“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以及“虎咬蛇伤”等疾病。

在《本草纲目》中,三七的主要功效集中在“止血、散血、定痛”三个方面,而到了《本草汇言》中,对于三七的功效,则是“活血散血,行血止血,治上下诸失血之药也”,也就是在李时珍的基础上未曾提到止痛,但却增加了活血、行血之用。而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陈士铎在《本草新编》指出,三七“加入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原因在于三七得补药,“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三七,“而有安静之休”,自此给三七增添了补性。至于三七的补性如何,《药性蒙求》中说,三七“补而不竣”,恰到好处。至此,三七的功效基本概括完了吗?并没有,清代名医黄元御在《玉揪药解》中对于三七的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认为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这为三七在和营通脉、活血化瘀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医门秘旨》到《玉揪药解》,三七的功效,可以归纳为滋阴、凉血、止血、散血、行血、消肿、定痛、补血、活血、化瘀、和营、通脉等作用。一味中药能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功效,也是非凡药所及。因此,历代医家对三七赞不绝口。《医门秘旨》称三七为“边上将官宝之为珍”,“血证之奇药也”;《本草纲目》称三七为“金不换”;《本草汇言》称三七为“真仙宝”;《本草新编》称三七为“止血之神药”;《本草纲目拾遗》更是引《宦游笔记》中的话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因此人们时常将人参和三七并称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

三七自发现以来,对于它的炮制,历代医家记载的比较少,即便到了现代,三七的饮片主要分为生三七、三七粉和熟三七(蒸制和油炸),生三七和三七粉的药用功效大同小异,以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为盛,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出血” 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出血证,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三七粉便于吞服,可用于治疗赤痢血痢、大肠下血、产后血多、刀伤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胸胁迸伤、肝病、心绞痛等疾病;熟三七以补血、补血、强壮之力偏盛,可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苍白、头昏眼花、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病症[4]。

三七这味中药,虽然迄今600多年的药用历史,但是它的名头声望却能与千年药用历史的人参相媲美,的确是颇为神奇的。而且,现代药理对三七的研究,更是让三七“天生丽质难自弃”,药理研究表明,三七具有止血活血化瘀补血,对心肌的保护,抗心律失常,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粘度,防止血栓形成,降血压,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循环,镇静,镇痛,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抗肺纤维化,抗肾间质纤维化,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5];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代谢,抗脑缺血,调节血糖,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DNA合成,免疫调节,促进生长,抗器官纤维化,抗休克,益智,保肝利胆,松弛平滑肌[6]等药理作用。不得不说,三七这味中药,药理作用的强大,更是让人对它肃然起敬。

在现代临床中,三七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跌打损伤,冠心病,慢性肝炎,急性期脑梗死,脑出血,梅尼埃病,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等疾病。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三七可用于治疗类风湿,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高血压贫血,防治胃癌,助疗骨关节炎[7]等疾病。三七的功用十分强大,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睡前不宜服用三七,以免引起神经兴奋,造成失眠;如果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如果单独使用三七时,可用米汤送服。由于三七活血化瘀,孕妇忌用,血热及阴虚有火的,不宜单独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冬英.三七名称及其有文字记载时间的考证[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91-92.[2]张子龙,王文全.三七本草研究概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271-276.[3]孙千惠,刘海娇,杨小玉,等.三七本草考证[J].中医药信息,2017,34(5):113-117.[4].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冯陆冰,潘西芬,孙泽玲.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8,11(10):1185-1187.
[6]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韩倩,陈勇,魏江存,等.三七的临床应用与药食同源使用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3):191-194.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