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烹饪技术承上启下的大发展时期,煎、炒、爆、炖、炸等今天常见的中式烹飪技法在当时均已出现。南宋时临安的大型餐馆,仅名菜就已高达数百种。

宋朝不光国富,而且藏富于民。宋朝工商业非常发达,汴京的从业人数占到总户数的十分之一弱,队伍十分庞大。真宗时,京城开始出现大量富户,“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不光大中城市,有宋一朝,小城镇和集市也很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北宋市镇数量超过1900个,南宋也有1300多个。市镇之下还有众多的乡村集市、庙市等初级商业市场。这些市场主要经营大宗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以中小商人居多,其中不乏腰缠万贯者。即便是农村,有钱人也很多,寻常百姓靠着加工业和养殖业致富,出现了诸如“茶园户”“乡村酒户”“花户”“药户”“漆户”“糖霜户”“水碨户”“磨户”“熔户”“机户”“绫户”“香户”“蟹户”等各种专业户。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市场繁荣的写照。

宋朝饮食的最大特色就是热闹。这个热闹不是说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多得数不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那种热闹(当然了,宋朝饮食也确实让人眼花缭乱),而是爱打扮、爱扮俏,不管食物多么普通,都要把它装饰得五光十色、花枝招展的那种热闹。

此外,宋代的食物储藏保鲜工艺也较前代有提高,窖藏、冰藏、密封、灰藏、涂蜡等,都是当时常见的食物储藏办法。很多大型酒楼普遍掘有冰窖,在夏天食客甚至能吃到砂糖冰雪冷丸子、冰雪荔枝膏等冷饮。

举个例子说,一个宋朝媳妇蒸了一锅馒头,完了要给公婆端过去。这要搁元朝,直接端过去就行了,宋朝媳妇却不这样。馒头一出锅,她必须找一红漆木盘,把给公婆的馒头摆到木盘里,摆成金字塔形状(宋朝术语叫“簇盘”),并且在最上面那个馒头上插一朵花,或者一根青枝绿叶的树枝,然后才能端过去。假如到了十冬腊月,没有花,也没有树枝,怎么办呢?画上去,用皂角汁画一朵花或一根树枝在上面。假如不会画呢?最起码也要找出一颗通红通红的大枣,摁到馒头尖儿上,总之必须要给馒头稍微打扮一下。 由于领土广阔,宋代已经形成了地方菜系的雏形。在汴梁,除了有典型的北方菜肴,南食、川味等地方风味饭馆也很常见。而对于无肉不欢的食客来说,最不应该错过的,是羊肉。 再举个例子说,一个宋朝小贩挑着担子上街卖汤圆,担子前头挑着汤圆,担子后头挑着炉灶,他的扁担和炉灶一定都做了打扮:扁担上插着梅花,炉灶上罩着荷叶。您给他一把铜钱,让他煮一碗汤圆出来,他双手给您端上。您一瞧,碗里除了汤圆,还漂着几粒樱桃,汤圆是白的,樱桃是红的,红白分明,用热气一衬,说不出的好看。您把汤圆吃完,把汤喝干,把樱桃捏到嘴里,把碗递给小贩,咦,碗上还刻着王摩诘的山水画呢!

从宋太祖开始,宋代皇帝个个嗜羊肉如命。宋仁宗有一天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竟然是想吃“烧羊”。有皇家的模范带头作用,羊肉菜肴的大发展自然也水到渠成。除了各大菜馆主打羊肉菜,还形成了专售羊肉菜肴的羊饭店,其中以羊肉为原料的精美菜肴就有炖羊、蒸羊头等数十种。

在宋代,面条的祖先汤饼(类似于面条或面片)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当时每逢节庆,人们都要吃面庆祝,至于专门的面食店出售的汤饼,更是格外讲究花色品种。南宋杭州面食店中有猪羊盒生面、丝鸡面数十个名目,任凭顾客选用。 除了羊肉这样的正经大菜和汤饼这类精细主食,宋朝人在“深夜食堂”也能吃到众多的小吃:干果、蜜饯、包子、冰雪(类似于冰激凌的冷饮)……这些小吃皆是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一直盛行至今。 宋朝人过节,人打扮,食物也打扮。《武林旧事》和《东京梦华录》里屡次提到“插食”和“插盘”,那都是节庆期间给美食化的妆。插食是在食物上插花、插旗,插盘是把食物挂在用铁丝编成的假山上,挂在艾草扎成的老虎上,挂在用菖蒲扎成的蟠龙上,一边挂各种各样的小点心,一边挂晶莹透亮的小灯笼。嗯,感觉就像圣诞树一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