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归来,满满一车豆橛子。一日三餐,早点豆橛子、午饭豆橛子,晚餐还是豆橛子……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网络传播,山东人爱吃豆橛子的“热梗”不胫而走,并频频登上热搜。连一些平素“高冷”的主流央媒都忍不住亲自下场,探讨山东豆橛子为啥存在感这么强?!

仔细说来,山东人爱吃豆橛子不假,但原因却不止简单的一句“爱吃”和“吃不完”,而是还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首先,豆橛子的确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所谓“豆橛子”,就是长豆角,又叫豇豆,因山东方言里豆角的发音接近于“豆橛子”而得名。据说,它也是“舶来品”,但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

在笔者老家鲁中山区,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豆荚子”。需要一提的是,闻名遐迩的“豆橛子”和笔者家乡的“豆荚子”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所差异。我们老家那边的“豆荚子”主要种植在田间地头,在地上匍匐生长,靠天吃饭,而“豆橛子”相对而言则“娇气”得很,主要栽种在菜园里,还需要不时除草施肥浇水。

不过,无论是豆橛子还是豆荚子都喜温热,因而在高温多雨的夏天往往疯狂生长,一茬接一茬,好不夸张地说,真的是“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毕竟是辛苦种出来的东西,不忍白白烂掉或者扔掉,于是高温多雨的夏天,豆橛子便成了“家常便饭”。

老话说得好,吃饱了蜜不甜。豆橛子再好吃,也架不住天天“造”。天长日久,豆橛子的主产地“山河四省”的人,对豆橛子的“恐惧”深入骨髓,据说已有网友提议山河四省签订《互不赠送豆橛子条约》。

不知道别人签不签,笔者绝对是第一个热烈响应,因为我家冰箱里的豆橛子都快长毛了!谁白送我都会跟谁急。

其次,豆橛子食用花样多!

山东人爱吃豆橛子,除了饮食习惯使然,还在于豆橛子的确有可取之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称赞说:“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

耿直的山东人更是把豆橛子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除了干炒、油炸、凉拌、水煮、油焖……豆橛子组合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热汤面、凉拌面、旗花面、馄饨、蒸包、水饺……豆橛子都能“领衔主演”,不遑多让。实在派不上用场的就热水猛煮,晾晒干燥后束之高阁,单等青黄不接之时,再用热水泡开,或炒或拌“打牙祭”。

最后,豆橛子成名在大棚前!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棚蔬菜才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大棚蔬菜“滥觞”前,尤其是一到冬季,吃过季蔬菜简直是一种奢望。时至今日,笔者还记得一篇科普文章,手把手地教人们如何把玻璃瓶子消毒后,装入切碎的西红柿,再抽成真空保存,单等冬天来吃。

那时候,一年中,人们真正享有“蔬菜自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末秋初。在这一时期,山东出产的代表性蔬菜不外乎黄瓜、芹菜、萝卜、土豆、西红柿、茄子、豆角、辣椒等,远不像现在这样品种丰富、蔚为大观,别说天天吃了,认都认不全,数都数不完。

而这其中,真正一茬接一茬,源源不断供应餐桌的,非豆橛子莫属。也就是说,豆橛子之所以让山东人又爱又恨,实在是人家豆橛子一代代“忠诚担当”的结果,绝非“浪得虚名”。

古人说得好,“苟富贵,无相忘”。所以,山东的网友们听好了,虽说现在咱们日子好了,可吃的蔬菜多了,但绝对不能忘了一路相伴的“豆橛子”。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