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不足,从而出现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性表现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患者不仅要终身严格控制饮食,远离人人爱吃的甜食,甚至还要一天三四次扎手指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但即便如此用心控制,血糖也难以保持稳定,常常有高血糖发生。

  而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血管病变,影响心脑肝肺肾等多个器官。部分糖尿病人可因高血糖诱发的神经病变出现袜套感、手套感、针刺感和麻木感;也有部分糖尿病人足部外伤经久不愈致坏疽而截肢,更有部分糖尿病人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正是因为糖尿病如此难缠,让很多育龄期糖友心生疑惑,它究竟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糖尿病与遗传的关系!

  糖尿病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引发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进而出现糖、蛋白质、脂肪、水的代谢紊乱。

  研究证实,大部分I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是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也有研究进一步说明,不同基因位点影响着后代糖尿病的发病机率,也就是有一定的遗传性。

  I型糖尿病的遗传性: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正是因为其发病较早,部分人认为本病具有很高的遗传性。

     但其实父母传给下一代的概率不高,一般双亲有一人患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为3.5%。更有部分研究数据显示,母亲患病,后代患病概率为3%;父亲患病,后代遗传到糖尿病的概率为5%。

  不过如果双亲都有1型糖尿病,那么后代遗传到该病的概率就会提高,一般来说,约有四分之一的概率遗传到本病。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I型糖尿病虽然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整体处于相对可控制状态,符合这一类型的糖尿病家庭可以综合考虑后做决定。

  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

  当机体耗糖量上升,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出现的糖尿病就为二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发病时间比较晚,多在35-40岁,症状不突出,所以很多人认为遗传性会不明显。

  但研究显示,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比有更强的遗传易感性。双亲都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后代患病的概率较高。

  综上所述,不管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二型糖尿病高于一型糖尿病。

  但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控制不了基因,却能改善自身和环境。所以希望有相应家庭史的朋友,能够关注好自己的体重,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少用烹炸等方法,通过综合协调共同努力来减少“糖二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