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自测的繁复让人头痛不已。每日清晨空腹,饭后时刻,都要反复进行血糖检测,频繁的扎指采血让人苦不堪言,那份痛感难以言喻。

医生,能否只测一次空腹血糖就足够呢?为何还要额外监测餐后血糖?

为什么要反复进行血糖检测?区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意义何在?多次测量血糖,对于控制血糖有何益处?一天多次扎针,是否会导致贫血?

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需明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各代表什么?

空腹血糖是在经过至少8~10小时无进食(饮水除外)后的早晨,早餐前进行的血浆血糖测试结果,这能反映出胰岛B细胞的功能,一般显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而餐后血糖则通常指早、中、晚餐过后两小时所测量的血糖水平。它反映了葡萄糖吸收后的血糖状态,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胰岛功能以及胰岛素抗性程度,是早期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并对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有重大意义。

首先,空腹血糖正常不代表餐后血糖也正常

很多人倾向于仅监测空腹血糖,认为其最为准确。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应在3.9-6.1mmol/L之间。如果空腹血糖介于6.2-6.9 mmol/L,则可能已进入空腹血糖受损阶段,即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 mmol/L时,很可能已患有糖尿病。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是达标的标志。

但问题是,空腹血糖控制良好是否意味着餐后血糖同样理想呢?

并非如此,因为餐后约10分钟左右,血糖就会上升,大约在餐后1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到2小时左右应降至7.8 mmol/L以下。

有些人虽然能够控制好空腹血糖,却可能出现餐后血糖升高的状况。若未及时检测到这一情况,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

一旦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可能诱发如肾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多种并发症。

其次,即使餐后血糖控制得当,也不代表空腹血糖必然正常

经常发现一些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控制得很好,但空腹血糖却偏高。原因何在?

1、所谓的黎明现象,许多人晚餐后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但第二天早晨却发现空腹血糖异常升高。这主要是由于身体在清晨分泌更多升糖激素,导致肝糖原释放增加,进而使空腹血糖升高。

2、胰岛素不足问题,许多患者可能在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其作用快但不持久。长时间的夜间,这些胰岛素无法持续作用,加上自身分泌的基础胰岛素有限,便会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3、低血糖后引发的高血糖反应,有些患者为了迅速控制血糖,可能会过量使用药物,导致餐后血糖过低,甚至出现低血糖症状,此时大量饮食又会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4、夜间额外加餐的影响,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餐后血糖可控就放心加餐,尤其是睡前额外进餐,如果摄入的是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也易使次日空腹血糖升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